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2020-10-27 16:15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5360

民族凝聚力是指在当代中国不同民族,不同政党,不同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国家为满足其物质,精神,政治,文化,安全等需要而产生的内向型凝聚力和外向型吸引力。一个国家要能够产生凝聚力,其成员必须有共同的理想,目标和利益,这是任何国家形成凝聚力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国家如果有公共认同的共同理想,就能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如果一个国家有公共认同的共同目标,大家就会在一个地方思考和努力;而当一个国家拥有公共认同的共同利益时,我们就会有意识地为之奋斗。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政治,文化和安全需求及其满足,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和动力。这种国家为满足人民多元需求而形成的强大凝聚力,必然转化为强烈的爱国情感,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


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1603786611135597.png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足之间的矛盾,"我们提出,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来源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多重需要,也是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因为只有分析和研究精神、物质、文化、政治、安全等方面的需要,才能把握民族凝聚力形成和变化的规律,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物质、文化、政治和安全需求。


我们人民从物质文化需要到更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不仅是数量上的变化,而且是质的变化,这是中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必然反映。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有以下三个条件:


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纳入国家发展目标,才能成为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当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种自然的客观存在时,它就不能与国家产生凝聚力和凝聚力的关系。只有当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国家的发展形成因果关系时,人民美好生活的客观存在才能成为国家凝聚人心的源泉。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按照人民意志建立的国家政权。就国家政权的性质而言,它是为人民服务的。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完全是由人民的需要决定的。因此,国家行为要努力体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意志和需要,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广泛,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就越强大。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能力的限制,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不可能都成为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源泉。一方面,要鼓励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发展,国家要把体现人民核心利益的需要纳入发展目标,让人民美好生活丰富多彩;另一方面,要根据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形成合理科学的需求。国家无法满足的超出国家发展水平的需要,不能纳入国家发展目标,因而不能成为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责任编辑:无量渡口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商讯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