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是人类"文明"对待时间的表现

2020-07-31 10:58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345

观察不同的节日,你可以从里面看到"文明的印象",如价值观、道德和行为准则。


节日的感觉


据公安部介绍,经中共中央批准和国务院批准,每年1月10日为"中国人民警察日"。


警察节"、"教师节"、"春节"、"中秋节"。中国现在有多少个节日?这些节日的类型是什么?


节日的类型


在节日方面,著名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家吴秉安将节日定义为"一年中各种传承线形成的固定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进行具有特定主题的习俗社会活动日。这个定义更广泛,意味着节日的意义非常广泛。


目前,中国有以下几种节日:专业节日。这种节日主要是由国家设立的,考虑到某些职业的特殊性。除了新设立的国家警察日外,还有教师节、新闻日、医学节、护士节等。这些节日职业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属于社会和公共职位,不怕困难和危险,愿意献身,有高度的艰难困苦。


一个国际节日。中国的主要国际节日是5月1日国际劳动节、38个国际劳动妇女节和6月1日国际儿童节。另一方面,护士节不仅属于专业节日,而且也属于国际节日;传统节日。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我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包括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节日,以及拉巴节、重阳节、二月二日(春耕节)等。


国家和政治节日。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政治节日主要有:"七一"生日、"八国节"、"十一国庆节"和"五四青年节"。作为一个与新中国的创建密切相关的节日,它在我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国庆节是国家的象征。作为一种新的、普遍存在的节日形式,它承载着反映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功能。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它的出现和反映了我国的民族制度和政治制度。


就中国各民族而言,中国节日的多样性更多。中国56个主要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例如,蒙古族有春节、祖鲁节、淘宝节、马年节、纳丹节、马奶节等。傣族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幕节。壮族传统节日主要有"三三节"、"男子节"、"龙端节"等。


中国重视节日文化保护,早在2006年5月,国务院就发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七夕节等六个传统节日,国务院还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中国节日种类丰富多样,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特色。


首先,传统节日反映了农耕季节的强烈特点。有人认为,根据乌宾甘的定义,我国的24节气也是一种按年龄而定的节气。当然,"节约太阳能"一词不仅指节节的含义,也指气候和物候学的含义。然而,毫无疑问,24节气本身具有"节庆"的特点。在漫长的农业时代,24节气不仅是指导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指南"。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基本上是以24节气为线索的。





山东大学王家华教授著有"24节气--时间的习俗和故事"一书,他说:"24节气具有实用性、时代性和生活性的特点。24、节日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被赋予丰富多彩的民间内涵,如变节日、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等,产生了许多有特色的饮食习惯等,这与人们的娱乐、饮食、礼仪活动、身体健康等密切相关,并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实用性和节点性、事件性和生命性,可以说是理解24个节气特征的关键。


第二,传统节日在保留"母国"内涵的同时,也反映了时代变迁的特点。例如,春节的一些特定习俗反映了家庭团聚的需求。山东大学特教刘铁良发现,在山东省沂蒙山区,敬厨神的传统仍在保留之中。到了24日晚上,人们将摘下老考君的画,烧了它,并在新年前夜贴上了一幅新的画。


然而,传统节日也反映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新变化。例如,在城市化进程中,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在春节期间,成千上万的部队形成了一片壮观的返乡景象,特别是反映了城乡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年之味",而渴望回家的深刻感受又是传统的,也是现实的。另一个例子是,在高科技和信息产业深深影响日常生活的今天,人们不得不接受无穷无尽的新工具和新技术,从电话到短信,再到微信。只有当人们看到那些传统技艺的表演,产生一种怀旧情绪时,才能参观春节庙会。


从总体上看,我国节日的发展反映了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特点,节日的发展也呈现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如五一国际劳动节、38国际国际劳动妇女节和国际儿童节等,它们是全球化历史进程中的"精神文化遗产";改革开放期间,也出现了外国人庆祝春节和中国人庆祝西方情人节的现象,表现出世界开放中的文化交融现象。


传统节日:精神文化之根


在传统节日向现代节日的转变过程中,如专业节日、国际节日等,由于其强大的现代特色,节日的内容和形式将"萎缩",如何延续传统节日面临着生活现代化的挑战。


我国的农业经济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节日的价值就会消失。毕竟,人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除了物质生活外,还有强烈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就个人生活而言,传统节日关系到我们的精神安顿,关系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体验和重新审视;从大的角度看,我国传统节日以其鲜明的乡土情怀,代表了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最温暖的部分,这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密切相关。


要继承传统节日,就必须注意它的两个核心:一是信仰,二是仪式,这两要素是不可缺少的。信仰和仪式相辅相成,信仰来自内心,但它在形式上却是存在的,所以"仪式感"对于节日传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破坏仪式,信仰也可能被摧毁。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秦永洲认为,正是因为清明节有戴柳、踏青、扫墓、摇摆、蹴鞠和马球、放风筝、打鸡等习俗。


传统仪式的冲击比较大,确实与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有关。因为城乡生活环境,生产环境等差异很大,一些农村的节日习俗不应该带到城市来,这就导致节日传统仪式和活动逐渐减少。面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一方面要根据城市环境的变化,有选择地传承节日习俗; 另一方面,可以深化假日制度改革,让城市居民有时间传承假日文化此外,传统节日一般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要鼓励在节日习俗传承上有更多的自主权,安排实施节日习俗活动。 比如,我省沂源县就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乡。岩崖镇牛郎官庄附近唯一能在中国找到的文物,就是与实地实景相对应的文物。 所谓天在,地成,这样的地方应该在七夕文化传承中承担更多的角色,并给予相应的文化发展权益。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商讯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